10月19日,第134屆廣交會第一期展會閉幕。超過10萬名客商再次因一場展會云集中國,“中國第一展”的人氣依然不減。
本屆廣交會,迎來25年來組展優化大調整。不僅跨期調整了7個展區,題材協同也更緊密。第一期機電產品展區規模大幅增加約3000個展位,增幅超18%,其中新能源展區規模增幅更是高達172%。調整展區結構,既是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客觀需求,更是為新興產業、新興市場方向騰出更大、更優的空間。
積極求新求變的,不只是展區優化和題材安排,這種轉變還從個別產品延伸到整個產業。臨清軸承,慈溪家電,江門摩托……在廣交會展館,一張張板幅巨大、個性張揚的廣告展板,勾起我們對這些地域性極強的傳統優勢產業的回憶,更從中看到一個個歷經風雨依然自信十足、通過轉型升級獲得新生的中國產業。
在廣交會展館浩浩湯湯的人潮中,來自“一帶一路”共建國家客商表現格外顯眼。在本屆廣交會的進口展上,“一帶一路”共建國家參展企業占比達到了60%。來自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采購商也比上屆同期增長65.2%。足見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對廣交會的強大賦能。
海闊憑魚躍,中國市場魚大水深,機遇無限。廣交會上無數的大小展區,鏈接的是中國這個體量巨大、機會無限的超大市場,期待的正是共享中國經濟發展的“超級流量”。
編輯 王欣琳? 二審 曾淑花? 三審 蘇小紅